老伯突发病,没等来40分钟后的急救车
6月16日早上7点20分,上海普陀区一个小区里,88岁老伯突发肺功能衰竭疾病。家人拨打“120”电话好几次,却被告知“再等等”。40分钟后,120急救车赶到现场,老伯已离世。
昨天,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回应,“120”绝非有车不派、贻误抢救时间。当时正是急救车派车的高峰期,又碰上一年中最缺急救医生的时候,实在派不出车。有上海市民表示担忧:事发小区和市中心直线距离不到6公里,如果自己遇到紧急情况,却只能“等”120,该怎么办?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为什么医疗资源如此匮乏?还有评论说,因人口快速增长,急救能力受到考验的,不仅是上海。
早上七八点 救护车都救人去了?
去世的老伯姓顾,住在普陀区管弄路61弄,由于患肺病,家中常备氧气。6月16日早上,家里氧气用完了,家人陪着顾老伯到小区花园透气。老人突然发病,家人连忙拨打“120”。家人说,平时可以自家开车送老人去医院,但老人当时需要救护车上的氧气。“第一次叫救护车,没想到如此遭遇。”家人在新浪微博描述了这段经历,引发关注。
昨天上午,上海市急救中心解释,事发时周边救护车均在抢救病人。经调查,上海市120调度指挥中心在6月16日7:25、7:35接到顾大伯家人的电话,当时事发地附近没有救护车可派。8:01,调度员发现完成任务、可调度的救护车,第一时间派车。据车辆自动记录,8:10,救护车抵达现场。
事发期间有多少辆救护车出诊?叫车缘由有哪些?都市快报记者昨日致电上海市急救中心,但没有得到答复。
老年人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早上发病率高
上海市急救中心负责人说,近来上海天气潮湿、闷热,“120”日均出车近1000次。尤其是早晨,有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常感不适、发病率较高,因此呼叫救护车较多,早晨6时至8时形成一个急救高峰时段,急救量占全天1/5。医务人员建议,老年人不要贪风凉早出门,应等太阳都出来了、湿气不太重、氧气含量更高时外出。
上海市急救中心长宁分站急救医生夏国伟说,他们碰到最多的情况是送老人去医院或转院,并不是突发事件。
据最新官方数据,目前上海市急救分站111个(中心城区36个,郊区县75个),救护车超过500辆(中心城区超过210辆,郊区县290辆)。据估算,上海市老年人口将在2015年达到430万,占总人口的28%左右。
急救服务“缺人缺地”
但同时,上海急救医生长年存在较大缺口。上海市急救中心负责人说,目前陆续有医生辞职,新招的医生还没培训上岗。在夏季急救高峰期,工作人员得在半小时里吃两顿饭、上厕所。但即使一些工作十多年的急救医生,每月收入也只有4000多元,急救员则每月2000元出头。在2010年、2012年上半年,超过30个工作人员辞职。
上海政协委员任忠鸣说,2010年上海急救服务出车近50万车次,居全国第一,但急救工作跟不上市民需求。不但缺人,还“缺地”。111个急救分站,没有和消防一样在城市配套规划中被严格落实,中心城区36个急救网点受制于道路设置、交通拥堵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