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急救保障待普及

国际马拉松赛事在国内如火如荼的开展,对跑步爱好者来说是一次次令人兴奋的盛会,但每一次现场救护活动对医护急救团队来说,则是一次不可懈怠的考验。虽然会尽力做好赛前预案,但依然不知道哪些人、在哪里会发生心脏骤停。专业现场救护人员如是说。

从心脏骤停发生,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需要高质量心肺复苏和及时体外除颤,每早一分钟复苏成功率提高10%。考虑到我国120等急救力量相对不足,大城市交通拥堵地区120到达现场急救平均时间在10分钟以上,急救不能过分依赖医务人员,如果“第一目击者”能即刻施救,将为患者赢得宝贵时间。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国内发生了至少5起马拉松参赛者的猝死事件,今年也已有三四起。失败的救援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是现场缺少设备,错过了黄金期,也可能是急救人员没有经过充分训练,技能不足,亦或是指挥系统不够完善”。除现场急救,保险在各项赛事中的重要性也不断加深。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每年大概有50多万人发生院外心脏骤停,如果更多市民能在救护车到达现场前先进行自救互救,将挽回更多生命。但目前问题是,市民急救知识比较缺乏,训练有素的人更是稀少,且国内公共场合所配备的AED也不足。

据了解,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急救技能普及率在30%以上,心脏骤停院前急救救活率约为15%,上海则低于1%。另外,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AED的部署也已相当普及。“在日本,学校、地铁站、新干线、机场等场合基本都安装了AED,甚至一些出租车、自动贩卖机也配备了AED。”

专家呼吁,为鼓励更多市民加入社会急救力量的共建,改变依赖医院系统的传统模式,希望政府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构建全民科普和市民急救培训体系,在一些学校和老龄化高密度社区先行先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