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急救后敢不敢救?

东方网1月7日消息:如果有人在你面前倒地不起,失去反应,你知道如何施救么?连日来,本报关于《女旅客倒地虹桥站呼吸骤停,小医生救命不留名微博传扬》的连续报道,引起了读者的持续关注。在网上,人们既盛赞着“小医生”的施救行为,更在热议急救技能的普及问题。昨天,当一篇网络评论《赞上海小医生的“条件反射”》被热转,一个观点尤其得到大家认同:“小医生”具备“条件反射”的技能,但生活中的众多热心人,甚至包括不断扩大着数量的城市志愿者们,他们有“条件反射”的能力么?又或者当危急情况出现时,有多少人并不是见义不为,而是束手无策?

东方网1月7日消息:国内学习急救知识者凤毛麟角,第一目击者能动手施救的不足2%——这个严峻的现实,或许更应该借助发生在上海虹桥火车站的爱心故事发出警醒:尽快采取措施,让更多人自觉参与急救基本知识的普及活动。

  被“震”出来的学习热情

  瑞金医院2008年成立的国内首家经美国心脏协会认证的心肺复苏培训中心,来过不少让培训师印象极其深刻的学员。某商学院的帆船队,就是其中之一。

  瑞金医院急救科主任陆一鸣教授昨天向记者回忆道:帆船队活动时,有队员突发心脏病,结果因为无人懂得施救,在急救专业人员赶到前,大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同伴死去。队员们用“震撼心灵”来形容这段经历,这成为帆船队报名急救培训的原因。

  坐镇瑞金医院急救科,陆一鸣可以感受到人们对急救常识的需求在提高。根据瑞金医院心肺复苏培训中心统计,过去几年,报名培训者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去年达到约1000人。报名者中,除各地医院团体占据最多,还有通用公司、上海迪斯尼、东方航空、上海的警察队伍等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其中以外企居多。“在很多外企,心肺复苏等相关急救培训已成为新员工培训的一部分,每年输送一定比例的员工接受急救培训,是公司安全计划的一部分。”瑞金医院心肺复苏培训中心培训师朱莹告诉记者。

  自瑞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先后与美国心脏协会开设全球通用的急救培训认证课程以来,也有一些个人报名培训。在瑞金医院,最年长的培训者为75岁,这位老人是读到心肺复苏操作对急救冠心病致心脏骤停的报道慕名而来的。他不仅自己学习,还发动了全家人来学习。

  不过,国内如此报名者实在是“凤毛麟角”。这与宣传力度、人们对急救重要性的认识、城市安全设计与文明程度等多因素相关。

城市群体安全的新课题

  在“义工助人”意识发达的香港,有一道风景令陆一鸣难忘:夜幕中,不少年轻人下班后自掏腰包去学习急救技能;培训机构为让更多的人获得培训,开设了“夜校”。

  在美国,每年2000万人次的学习数量,是基于培训者自愿不断更新急救技能的“回炉学习”热情——为确保最高效的复苏操作,美国心脏协会每5年会修订复苏操作指南。例如,与上版指南相比,现行指南的最大改动是将复苏操作顺序从“A(打开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改为“C(胸外按压)-A(打开气道)-B(人工呼吸)”。因为专家组根据大量临床观察发现,首先实施胸外按压比首先打开气道对急救成功率、患者预后更为关键。据此,专家将急救证书的有效期设为两年。

  “全民学习急救”的氛围与行业环境、城市对群体安全的考量密不可分。猝死后的黄金救治时间是4分钟,然而,八成心脏骤停发生时并无旁人在场;即便被发现,也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救治。在紧急救护系统非常完善的地区如美国,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仅为5%,我国则不到1%。因而,在不少西方国家,拥有急救证书已成为某些职业的上岗门槛。

  在美国,急救受训者除了广大医务人员,还有航空公司员工、警察、餐饮业员工、消防队员、教师等,这些职业被认为有更高概率遇到急救事件。一旦遇到有人发病,如果这些从业者不实施急救,可能会被认为“不作为”而面临起诉。

  对国内城市而言,国外的经验或许能成为保障群体安全的参考。

  “敢不敢救”是个新问题

  过去几年,上海已在城市群体安全考量方面有新布局。2008年,本市在胸科医院成立“预防心脏性猝死上海培训基地”,同时宣布将陆续在机场、长途客运站、铁路上海站、大型商场、影剧院、展览中心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安放除颤器,计划是“要像放置灭火器一样安放除颤器”,以减少心脏猝死的发生。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园区5个出入口各配备1台除颤仪,并对世博会持证志愿者进行相关使用培训。

  在国外公共场合,以“AED”为通用缩写的自动除颤仪通常摆在电话亭旁,以便使用者在拨打急救电话的同时快速取用。这是一台“傻瓜式”机器,根据语言提示,甚至没有参加急救培训的人也能使用。事实上,与之一脉相承的是急救培训课程本身的“极简化”——在美国心脏协会认证的心肺复苏培训中心,一套基本急救课程为时4.5个小时,费用约450元。换言之,一下午的培训就能让受训者获得拯救生命的技能。

  “考虑到施救者多是普通人,遇到急救事件的概率很低,急救操作课程的原则就是简单化,教会人用最短时间、最简单的操作实施急救。”儿童医学中心小儿重症医学科主任、心肺复苏培训中心主任王莹告诉记者。

  专家说,“极简化”是为了更高效的救人,因为几分钟可能是“生死之间”的结果,但这背后是一座城市对保障群体安全的多维度考量,这并不简单。比如,可以设想,全民急救培训以及不断更新技能的观念被普及后,我们需要更多的培训师;三级医院是否能承担足够的培训任务,能否开发社区基层医院的培训潜力;在解决了“能不能救”的问题后,还要回应“敢不敢救”,如何保护施救者权益,如何界定“施救者免责”等是需要跟进探讨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