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急救体制

四川芦山地震,让我们在关注灾害预警的同时,也更加关注灾后的医疗救援。 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灾害事故的频频发生,现有的以医院为中心网络结构的不健全的急救体制,已无法适应形势,必须尽快变革。

首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整体规划我国医学救援体系,统一规范医学救援模式。建议国务院统筹协调有关部门,把我国城乡医疗救援体系的建设和四个应急体系纳入国家统一的救援体系。从国家的整体建设出发,对医学救援体系进行系统的规划。中国的急救体制应当与国际EMS(急救医疗服务)相同步,并根据国情作相应调整。在应对严峻的突发灾害挑战和常态下公众对急救需求急迫增长态势下,以警察、消防共同形成保障安全、维持秩序、救护生命的常态体系中,城市社区建立以医学救援为主体的“第三支力量”已是当务之急。而警察、消防、急救这三支力量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成果成熟的经验。可以尽快选择试点城市,建立“第三支”力量的现代医学救援的机构和队伍。

尽快统一全国紧急呼救号码。这不仅方便民众,更有利于救援资源的整合利用,各类救援机构行动的统一、协调、高效。具体步骤早期可“统一接警、分类处理”。

由国家设立课题,明确关于医学救援体制、机制与法制建设的科研项目,为国务院及卫生部等有关部委制定政策、实施行动,提供科学、实用依据,避免克服当前头绪纷杂、研非所长、教非所学、普遍开花的状况而浪费国家科研、培训项目经费。 同时,发挥非政府社团组织参与医学救援事业,扶植民间救援研究培训机构。社团、研究培训机构,开展对专业机构的体制、机制及人员的知识技能、装备标准规范的研究,对专业、民众进行现代规范救援培训教育。根据我国香港特区的做法,以政府主导支持、社会贤达、救援志愿者组织成立的“香港医疗辅助队”是一个成功的经验。不仅参加救援培训且捐助钱财,减少政府开支。由社团组成的医学救援志愿队,它将是专业救援机构、力量的重要补充,使现代城市紧急救援体系更加完善,紧急救援机制更加健全。

此外,创建我国医学救援学科,加强医学救援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我国徐州医学院在2005年创建的新学科工作,已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2010年又建立了救援医学研究所,开设“医学救援”课程。根据国际上成功经验,专门为从事EMS的“急救医助”、“急救技士”的专业应尽快创立,建1~2处基地。一两年后,我国即可培养出第一批此类职业人才。

当然,开展公众对医学救援知识、技能的普及教育也非常重要。因此,需要规范社会培训工作,增强公众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安全防范意识,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以“自救互救”为基础的医学救援知识、技能的普及教育,在重点行业如公安消防、社区保安、旅游交通、宾馆饭店、服务行业中“第一目击者”的急救培训,取得劳动人事部门核准的相应资质。

只有这样,灾害救援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