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校园落地政策所面临的四项挑战
2021年8月10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官网发布了关于做好校园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配置工作的通知:京教函〔2021〕388号,要求下设各单位在年底前落实完成每个学校至少配置一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的要求,并对相应校园AED培训做出具体规划。这对于加强落实城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推进公共场所急救设施配置,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都是具有重要推动意义的重大利好政策。但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等等原因,要使得这个AED配置的政策真正在我们的校园高质量的开展起来,这对于落地方(各学校)来讲同样面临着以下几项挑战。
一、AED购置费用的短期筹措带来各校园的预算压力增加
京教函〔2021〕388号文件要求“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的购置费用,普通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需自行解决,中小学校由各区教委协调解决。”按照目前市场价格估算,一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的价格一般为几万元不等,加上AED外箱、AED立柜、AED指示牌、AED工具包又需要小几千的投入。总体来讲,每个学校一台AED设备投入至少几万,而考虑到把AED项目做的更扎实一点,AED人员培训需要落实,校园AED的管理规范需要制定,AED在线管理应用需要定制开发更新及维护,还要考虑到AED设备耗材:AED贴片、AED电池等定期更新需要,也不是一笔很小的预算。更何况每个学校一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只是一个保底要求,真正要做到按需计算AED需求的话,一般来讲学校这种规模每一楼层至少需要装一台AED设备、那些诸如学校餐厅、运动场馆、泳池等相对心源性猝死高发的地方另外需要单独配置,这样算下来一个学校配置可能会在保底一台的基础上多出十几甚至几十倍。举个例子,2019年的时候清华大学启动公共除颤计划,仅单次受捐AED数量就高达341台,这无疑在当地教育领域走在了公共安全服务领域的前列,如果仅仅从满足388号文件要求考虑,清华仅需安装一台AED设备即可,这虽合规,但并不能满足风险控制的现实需求。当然各校园想把AED项目做的更好、更到位、更扎实无疑会对经费预算的筹措产生一定压力。
二、AED校园配置数量的底线与实际需求或存在较大差距
从无到有,我们看到每个校园至少一台AED设备的配置政策很大程度的引领着校园安全乃至城市安全新风尚的形成。但从校园的各自规模,师生人数、区域活动强度以及实际建筑格局等现实状况考虑,每所学校至少配置一台的政策目标只能是合规的底线,为了满足立项之初衷及提升项目完成质量,每个学校AED设备的实际配置需求将远大于一台设备。但是这里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需求的增加同时意味着投入的增加,这部分至少包括:设备、配件、维护、培训、宣传、质控等方面投入的增加,以及后续可能会发生的证据链收集、法律服务、心理援助方面所面临的进一步挑战。
三、购置品牌各异或增加AED培训及后期运营差异
基于388号文件“各级各类学校要购置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行业要求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之要求:AED的购置费用普通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需自行解决,中小学校由各区教委协调解决。这样一来由于资金渠道的多样性,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最终会选择不同品牌的AED设备。从AED培训教学的角度讲,AED基本原理和适应范围等章节内容可以在跨品牌教学上保持一致,而从操作流程上讲各品牌,甚至是一个品牌不同型号上都或多或少有操作流程上的差异,举个例子:有些品牌标准操作流程中默认提供完整心肺复苏提示,而有些仅提供单纯按压式心肺复苏即:不含人工呼吸的提示。另一方面,从设备购置后的运营上讲,如:电极贴片、机身电池等保质期各有不同也会导致后期运营预算计划的差异。
四、校园急救人员的定义、数量比例等合规要求需进一步完善
文件指出:“安装仪器的同时,要组织一定数量的相关人员进行仪器使用的培训。在此基础上,可依托学校红十字会组织在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时进一步加强仪器使用的培训,确保急救人员科学有效掌握急救技能。”文件并没有特别对“急救人员”进行具体定义,比如:怎么的人员才是校园急救人员?校园急救人员需要哪些资质?除了学校指定的校园急救人员外,普通师生是否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使用AED设备?每所学校校园急救人员和学校总人数的比例是多少?校园急救人员的支持时间及范围是否可以对校园生活需求进行全面覆盖?等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政策面上讲,AED落地校园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它不但对于校园安全乃至城市安全建设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同时也积极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校园及社会少年儿童安全防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内容。北京市AED校园部署政策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它对于探索及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相关政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作为首都北京的相关安全政策发布,对于其它省市自治区、乃至其它国家公共安全布局方面都将起到积极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