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在上海急救培训中心动态栏目向您展示机构最新动态:
改革急救体制
四川芦山地震,让我们在关注灾害预警的同时,也更加关注灾后的医疗救援。 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灾害事故的频频发生,现有的以医院为中心网络结构的不健全的急救体制,已无法适应形势,必须尽快变革。
首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整体规划我国医学救援体系,统一规范医学救援模式。建议国务院统筹协调有关部门,把我国城乡医疗救援体系的建设和四个应急体系纳入国家统一的救援体系。从国家的整体建设出发,对医学救援体系进行系统的规划。中国的急救体制应当与国际EMS(急救医疗服务)相同步,并根据国情作相应调整。在应对严峻的突发灾害挑战和常态下公众对急救需求急迫增长态势下,以警察、消防共同形成保障安全、维持秩序、救护生命的常态体系中,城市社区建立以医学救援为主体的“第三支力量”已是当务之急。而警察、消防、急救这三支力量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成果成熟的经验。可以尽快选择试点城市,建立“第三支”力量的现代医学救援的机构和队伍。
上海急救反应时间将进一步缩短
记者从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获悉,上海力争5年内实现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城区12分钟到达率92.5%。急救中心党委书记郭永钦介绍,中心城区目前拥有急救网点38个,平均每2个街道有1个急救分站;市民日常急救用车超过200辆,达到每4万常住人口拥有1辆救护车;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目前处于11-12分钟的水平。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上海将努力实现三项约束性指标——“中心城区及周边人口导入区平均急救站点间距离3公里”“每万常住人口拥有救护车数≧0.25辆”“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城区12分。
学会急救后敢不敢救?
东方网1月7日消息:如果有人在你面前倒地不起,失去反应,你知道如何施救么?连日来,本报关于《女旅客倒地虹桥站呼吸骤停,小医生救命不留名微博传扬》的连续报道,引起了读者的持续关注。在网上,人们既盛赞着“小医生”的施救行为,更在热议急救技能的普及问题。昨天,当一篇网络评论《赞上海小医生的“条件反射”》被热转,一个观点尤其得到大家认同:“小医生”具备“条件反射”的技能,但生活中的众多热心人,甚至包括不断扩大着数量的城市志愿者们,他们有“条件反射”的能力么?又或者当危急情况出现时,有多少人并不是见义不为,而是束手无策?
东方网1月7日消息:国内学习急救知识者凤毛麟角,第一目击者能动手施救的不足2%——这个严峻的现实,或许更应该借助发生在上海虹桥火车站的爱心故事发出警醒:尽快采取措施,让更多人自觉参与急救基本知识的普及活动。
上海市中小学获赠AED设备
上海市医药卫生发展基金会去年11月20日向上海本市中小学校捐赠50台AED设备(体外自动除颤仪),并对受赠学校进行了急救培训。据统计,中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多达54万,心脏猝死占我国突发性死亡的80%,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研究表明,在心脏骤停1分钟内进行电除颤,存活率可达90%。
上海地铁培训首批持证上岗急救员
地铁站内人多拥挤,万一遇到发病晕倒的乘客要救助,光有热情可不够。从今年2月27日开始,上海地铁联合瑞金医院,培训首批20名地铁工作人员“持证上岗”,为危难乘客提供更专业的帮助。近年来,上海地铁全路网客流持续增加。在刚刚经历春节长假的低谷期之后,从本周一起日均客流又恢复到700万左右的常态。相对封闭的车厢、车站环境内使一部分乘客出现身体不适,严重的甚至晕倒。这些天上海地铁就发生多起乘客晕倒事件,所幸在车站工作人员、警方和乘客帮助下,未酿成大的事故。这些晕倒个案中,有大约70%是因为未用早饭造成低血糖引起,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是由于心肺功能障碍引发,而这部分乘客的情况则更危险。为了给后者提供更专业的救助,地铁方面首次培训员工取得相关资质证书。
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蔡洪宇告诉记者:此次参加培训的共有20人,均为地铁运一公司的站长和服务明星。他们将参加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培训课程,并由此获得专业的“初级生命支持技能培训证书”。首批培训人员岗位范围覆盖1号线、5号线、9号线、10号线的25个车站。3月5日即可“持证上岗”。
中学老师接受CPR培训
“轻拍肩膀,在5秒内根据胸廓是否有起伏判断此人有没有呼吸;以15—18秒内以至少30次按压的速度,帮病人做心肺复苏……”在瑞金医院急诊科医生的指导下,交大附中的10余名教师日前利用假人模型接受了一场心脏急救培训。
上海市青保办的数据显示,仅去年,本市就有8名中小学生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由于心源性猝死或者突发哮喘致死。交大附中已经将急救培训列入高一学生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