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杭州市司法局召开的新闻媒体座谈会上获悉,《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已经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这是2020年市政府立法计划的正式项目,计划于今年出台。
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家和省市均未出台与AED配置和使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法治保障不足。此外,AED的配置场所、使用培训、费用保障、维护保养责任主体、法律保障等都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导致在实践中出现“投放难、推广难、管理难”“不愿用、不会用、不敢用”等问题。
通过立法加强杭州全市公共场所AED的配置管理,推广AED的配置使用,将能更好地维护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是进一步推进杭州城市国际化的需要。
此次杭州出台的《办法》将成为全国首个与AED配置和使用相关的地方政府规章。值得关注的是,《办法》将与明年1月1日起实施的《民法典》相配套,为救助人设置了一条“好人条款”。
参考附件
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了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推进杭州城市国际化,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和城市品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杭州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的配置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相关定义) 本办法所称自动体外除颤器,是指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依法批准上市销售、使用,具备自动识别可电击心律、自动电击除颤功能,用于抢救猝死患者,供社会公众使用的便携式急救设备。
第四条(管理原则) 本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的配置管理,遵循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倡导公益的原则。
第五条(主管部门) 市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的配置管理工作。区、县(市)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的配置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城乡规划、财政、交通运输、体育、教育、文化旅游、商务、民政、红十字会等单位,应当按照各自法定职责协助做好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规划体系)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管理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公共场所配置的自动体外除颤器应当纳入本市急救资源体系进行统一管理。
市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结合院前医疗急救布局规划,制定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规划(以下简称配置规划),分批分阶段推广自动体外除颤器的配置使用;及时主动公布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分布信息。
第七条(培训宣传) 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及相关急救技能的培训等工作。
红十字会应当按照法定职责向公众提供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及相关急救技能的培训。
鼓励支持有资质的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性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及相关急救技能的培训。
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单位应当按要求安排人员接受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维护和相关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受训人员应当定期参加复训。
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类媒体应当开展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技能的公益宣传,倡导社会急救理念,宣扬救死扶伤精神。
第八条(配置场所) 下列公共场所应当按规定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
(一)机场、火车站、轨道交通站点、客运站、码头等交通枢纽;
(二)体育馆、体育场、健身房等运动健身场所;
(三)科技馆、档案馆、展览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院)、美术馆、影剧院、宗教活动场所等;
(四)县级以上行政服务中心、学校、医疗机构、养老机构;
(五)风景旅游区、公园、社区;
(六)商务楼、大型商场超市、500床以上的大型宾馆饭店等;
(七)其他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安排一定数量的执法执勤车辆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具体数量按照配置规划,由各级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商定。
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公共场所范围、配置数量、配置时间等具体标准由各级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配置规划编制发布。
第九条(配置规定) 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自动体外除颤器应当放置在易于发现、方便获取的位置,并附有操作流程;
(二)公共场所平面图上应当标示自动体外除颤器放置位置,并在放置处设置明显的自动体外除颤器指示标识;
(三)自动体外除颤器配保护外框,外框应当具有警报及警铃功能,同时保证自动体外除颤器取用方便;
(四)自动体外除颤器应当符合市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配置规范。
自动体外除颤器指示标识样式和配置规范由市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确定。
第十条(费用保障)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场所、执法执勤车辆自动体外除颤器的配置、维护保养费用纳入政府预算予以保障。
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向公共场所捐赠、维护自动体外除颤器,自动体外除颤器上可以标注捐赠、维护者名称。
第十一条(维护保养)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单位应当定期检查自动体外除颤器,开展维护保养,及时更换电池及电极片,使用后补充耗材,确保自动体外除颤器正常工作。开展维护保养工作后,应当做好记录。
第十二条(监督管理) 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的配置、维护保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配置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督促配置单位按规定配置、维护保养自动体外除颤器。
第十三条(法律保障) 鼓励具备急救技能的公民对急危重患者实施紧急现场救护。
因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四条(表扬奖励) 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视情或定期对配置使用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十五条(法律责任衔接)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六条(违规责任) 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单位未按本办法规定配置、维护保养自动体外除颤器的,由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由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并可向配置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及社会通报。
第十七条(施行日期)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