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照护北京共识

第十一届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全体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长照2015 北京共识》全文如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十三·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向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发展新阶段迈进。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老年照料护理等服务消费空间广阔,养老服务业要按照服务性质而不是所有制性质来制定政策,政府购买服务要由补供方转为补需方。为此,参加第十一届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的全体院长,深刻理解并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新规划、新目标,要在十三·开局之年力争做到以下七点:

阅读更多:长期照护北京共识

何为长期照护

长期照护的定义:所谓长期照护,一个经典的定义就是在持续一段时期内给丧失活动能力或从未有过某种程度活动能力的人提供一系列健康护理、个人照料和社会服务项目。这个定义清楚地表明,长期照护主要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解决特定的医疗问题,用于满足基本需求而非特殊需求。长期照护的对象是慢性病患者和残障人群,老年人占了此类人中的绝大多数。长期照护的目标是满足那些患有各种疾患或身体残疾人士对保健和日常生活的需求,其内容包括从饮食起居照料到急诊或康复治疗等一系列正规和长期的服务。

阅读更多:何为长期照护

长期照护的概念

长期照护是指对失能者或失智者,配合其功能或自我照顾能力,所提供不同程度之照顾措施,使其保有自尊,自主及独立性或享有品质之生活。其内涵为:「对身体功能障碍缺乏自我照顾能力的人,提供健康照顾,个人照顾及社会服务。服务可以是连续性或间断性,但必须针对个案的需求,通常是某种功能上的障碍,提供一段时间的服务。」因此长期照护应包含有诊断、预防、治疗、复健,支持性及维护性的服务。

阅读更多:长期照护的概念

习近平: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口老龄化形势和对策举行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阅读更多:习近平: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

长期照护政策

所谓“长期照护”是英文Long-term care的中文直译,针对的是不能独立维持日常生活的失能者,由照护者对他们提供长期、持续的日常生活照料。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个相对较新的词汇,而中国一直以来更加通用的是另外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养老”。这一概念的范围更广,从《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以及诸多相关文献看,“养老”至少包括了经济赡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3个方面。但是如果讨论制度化的老年福利,则通常包括养老金制度、长期照护以及医疗服务三大类。由此看来,针对失能人口的“长期照护”只占传统“养老服务”的一小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失能老人的日益增加以及家庭照顾失能老人的能力的削弱,使得照顾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变得必不可少。在这种背景下,“长期照护”从过去抽象、笼统的“养老”概念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政策议题。本文即从中国长期照护的服务需求、制度变迁以及服务供给3个方面展开讨论,试图理解目前正处于发展初期的长期照护政策框架,并对未来的发展有所思考。

阅读更多:长期照护政策

老年人慢性病管理

近20年来,我国由于从传统到更“西化”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等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已使我国心血管病剧增。其中,高血压、肥胖或超重、体力活动下降、吸烟率居高不下和饮食不健康等问题尤为突出。据研究估计,高血压导致了约40%的心脏病发作或卒中,体力活动下降与70万心血管病发病增加有关,肥胖或超重与60万发病相关。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显示,2005年中国人群的前5位死因分别是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肺癌和肝癌,均为慢性病。2006年,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发布了《中国慢性病报告》及全球报告《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报告显示慢性病正在严重威胁全球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已经成为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成人最主要的死因。

阅读更多:老年人慢性病管理

feed-image 新闻源条目